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0:58编辑:倾盖如故网浏览(79)
同时,许多相关的观点多属外观、泛论。
性概念的正式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在春秋后期性意识已经相当浓郁,从整体上来看,精英阶层已在有意使用性概念来思考和解释生命现象。方氏的论述似乎忘记了将其学术工作指向性概念。
《中庸》天命之谓性一句,应当是对竹书《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两句的压缩和简化。战国中期,古人开始在人物之辨的基础上注重于人禽之辨,并由此追问人性之善恶的问题。human nature和humanity这两个概念都是西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反映,一个强调其自然本质,一个强调其区别于动物性的所谓人文价值。另一方面,性概念的提出,又与古人普遍所持的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天命-宇宙生成论)关系密切。20. 李学勤主编:《字源·心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25页。
同时,也说明了傅斯年的有关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扬雄明确认为,无论圣凡,均有阴阳两面,这即是说上智不断阴气,下愚不断阳气,故人性兼具善恶的两端。何必曰利?[28] 本来,宋牼所游说的对象是君王,因此,孟子批评他不应该以利为名号,这是正确的。
[37]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有时指社会地位,有时则指道德人格,或者两种用法兼有。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今吏既亡(无)教训于下……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然而近代以来,此语颇遭诟病,被认为不利于经济发展,有碍于现代化。董仲舒讲义利之辨,首先基于这种主体分辨:义是特别针对君主、贵族和官吏等政治权力主体以及政治精英而言。
惟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此教必本于富,趋而之善,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其实这是对董仲舒思想的误解,并不符合他的原意,也不符合孔子义利之辨思想的本意。他将这个理念提升到天理的高度,称之为天之理或上天之理,实际上是将其确定为权力主体应当恪守的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但是,无论如何教化,也不能背逆民众的情性,不能禁止民众谋利,而只能因势利导。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9] 戴震:《与某书》,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30] 这里所谓君子与小人并不是道德人格概念,而是身份地位概念:君子指士以上的贵族、官吏乃至君主[31],小人指士以下的民众。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延及群生也。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首先要注意的是:董仲舒提出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乃是对江都王而言的。
邢昺解释道:子路以为,君子学,则禄在其中,不当有穷困。董仲舒指出: 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当然,与程颢不同,董仲舒并不是将天理视为形上的本体本身,而是视为本体之天的意志的体现。他总结道: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无)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义立礼以导之。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权力的最高正义便是为民谋利,最大不义便是与民争利。
[12]《二程外书》卷十二,见《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4页。当然,这并不是说民众可以只讲利、不讲义,而只是说:对于民众来说,谋利尽管不是正义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
[18] 关于此教必本于富,趋而之善,原文为:子适卫,冉有仆。这就是说,孟子实际上仍然是诉诸利害的。
[21] 又引《荀子·大略》: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这里涉及儒家的两种不同的超越观念,即孔孟及董仲舒的神圣的外在超越与程颢及整个宋明理学的内在超越,我已撰文加以讨论,兹不赘述。
[19]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刘向《说苑·建本篇》:子贡问为政。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今世废而不修,亡(无)以化民,民以故弃行义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
本文无意于全面评论董仲舒的整个思想体系(其中确有一些应予批判的内容)[③],仅专论其义利之辨思想。3、这种分予乃是上天之理:所受大者,不得取小。
董仲舒总结道:尔好义,则民乡(向)仁而俗善。这里的关键词,即分予。
[36] 蒙培元先生也指出:这里所谓‘大人,不是人格上的大人,而是统治者。显然,董仲舒将民众的德行与福祉等一切都归因于君王的善否。
[⑦] 孟子也讲,所谓正人心[⑧],首先是格君心之非,即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⑨]。这就是说,义不谋利并不是对民众的要求,而只是对权力主体以及政治精英的要求。[39] 焦循之说,皆据孔孟:恒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出自孟子《孟子·梁惠王上》[40]。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且不说利与义之间并不总是互相冲突的,这样要求所有人都不能言利,实际上往往成为权力主体借以压制民众正当利益追求的口实,乃至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29]。此言仁义未尝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
这使人想起孔子的话:政者,正也。黄玉顺,山东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政治伦理 董仲舒的名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①](以下引文不再注明)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性表述,朱熹将它郑重其事地列入《白鹿洞书院揭示》(亦即教规)[②]。总之,义不谋利作为儒家义利之辨的鲜明表达,乃是孔子所确立、董仲舒所坚持的最高政治伦理原则。
下一篇:银行揽储任务“压力山大”